English

英雄主义精神的浪漫呼唤

1999-05-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笔谈黄蓓佳新作《今天我是升旗手》 我有话说

让理想照耀人生

□王干

两年前,黄蓓佳创作了长篇小说《我要做好孩子》,这是她阔别儿童文学多年之后一次还乡。或许积累多年一朝喷发的缘故,《我要做好孩子》在文坛上兴起一股小小的“好孩子”热,黄蓓佳创造的小学生金铃憨厚,淳朴,聪敏的形象一下子征服了读者,受到了好评。两年之后,黄蓓佳循着金铃成长的轨迹,再度塑造了另一个可爱的六年级学生形象——小男子汉肖晓。

如果说在“好孩子”金铃身上体现的是女孩子那种灵性和聪敏的话,那么在“升旗手”肖晓身上表现出的则是那种小男子汉的刚毅和坚强,表现出一种理想的精神和崇高的品格。六年级学生肖晓和他的同学相比,显然算不上学习标兵,他不如林茜茜的成绩好,也不如巴顿机灵,还不如马驭“老谋深算”,但他争强好胜,内心里透露出英雄主义的气质,充满理想主义的精神。小说中那场名片游戏中,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诸多同学把名片上“身份”扩张到“联合国总统”,“宇宙开发财团主席”等比官、比钱的游戏中,肖晓则把自己“定位”在“天安门国旗班班长”这么一个芝麻大的“官衔”上。

正像小说里说的那样,把国旗升上首都的上空的含义是什么,十二岁的肖晓并不十分清楚。他只不过以一个孩子的心灵感觉到升旗时刻的壮观美。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肖晓一直渴望首先在本校当一次升旗手,然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国旗升了一次又一次,旗手换了一位又一位,肖晓老是与之差之毫厘,擦肩而过。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信心,他的追求更加执着了,为了能够看到天安门国旗班战士升旗的庄严场景,他不惜采取“骗”压岁钱的办法“筹集”路费私自一人闯北京,计划虽然中途夭折了,但他担当升旗手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有志者事竞成,经过不懈的努力,肖晓的理想终于实现,他如愿以偿地成为升旗手,“旗升得越来越高了。肖晓的脑袋仰得跟后背几乎成一个直角。这时候他感觉太阳的光芒‘轰’的一声跳进了他眼睛里,阳光热辣辣地穿透了他的身体,他的血液和筋骨都在热烈地燃烧,他的整个身体烧成了一把透明的火炬,是少先队旗上火炬的模样。他在心里快乐地叫着太棒啦!”这是小说的结尾,也是肖晓小学生活的一个淋漓尽致的感叹号。作为人生的重要开端,肖晓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一步,这就是对理想主义的追求。虽然班长是一个卑微的职位,但做一个升旗手,肖晓能够感到他貌似平凡的举动中的含金量,这种含金量就是小说中的英雄主义情结和爱国主义的激情。90年代以后,儿童文学作品在走向成熟走向平淡的同时,忽略了对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崇高美学的表现。而对少年儿童来说,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营养是万万不可缺的,如果缺少了这种营养的哺育,孩子长大就会缺“钙”,就会犯软骨症,特别是男学生长大了就会“娘娘腔”。黄蓓佳敏锐地捕捉发现当代少儿生活中精神营养的钙质缺乏症,塑造了肖晓这么一个富有力度的小男子汉形象,对当代儿童文学和当代少儿教育是一个有益的善意的提醒。

肖晓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学习榜样,他身上有他同龄人特别是同一性格类型所惯有的“毛病”,有时毛糙,粗心,冒险,鲁莽,但这并不影响他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而黄蓓佳也无意将他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英雄,作家要赞扬要提升的是他身上的那种英雄精神崇高理想。有了这样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人类就不会碌碌无为,就不会沉湎于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失去希冀的光芒。

《今天我是升旗手》还描写了一大群少儿形象,折射了当代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9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整部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结构紧凑,节奏轻快,作为《我要做好孩子》的姐妹篇,是一部好读的优秀儿童小说。

今天,我们需要生命鼓舞

□费振钟

写完《我要做好孩子》后,黄蓓佳对我们说,她还要写另外一部儿童长篇小说《今天我是升旗手》。这个消息不仅使出版社高兴,也使那些希望多为孩子们写作的大人们高兴,当然最高兴的,恐怕要算她的女儿。既然上一部小说写的就是她的故事,那么这一回,她在故事里担任什么角色呢?《今天我是升旗手》很快就写出来。果然,黄蓓佳说,初稿就让她的女儿读得如痴如醉。

仍然是一个成长故事。但这是关于一个六年级男孩的成长故事。女孩金铃已退为不重要的配角。与成长的烦恼不一样,《今天我是升旗手》里的男孩肖晓,给我们带来的是他的诚实和勇气,是他强烈的荣誉感和顽强的英雄气质。这些都是我们很长时间以来久违了的东西,也是人们感到需要在孩子们身上努力寻找、发现和培养的东西。作者显然按照一种理想,来塑造十二岁的男孩肖晓。肖晓从小失去妈妈,爸爸是海军舰长,长年在海上执勤,他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懂事明理而又有主见,最难得的是他有别的孩子所缺少的意志力和阳刚气。肖晓心中的偶像是他的英雄爸爸,而他在成年以前的学校生活中,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次升旗手。为此,男孩肖晓作出了不懈努力,从意外捡到巨款,到追踪在动物园偷猴子的农民,再到独自一人上北京看天安们广场升旗,最后到为山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养狗,短短的一年时间中,他经历了种种欢悦与沮丧、希望与失望,最后终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成为光明小学光荣的升旗手。

其实“升旗手”的故事,只是小学的孩子们每周都要发生的平常故事,无论男孩和女孩,谁没有为做一名升旗手而作过明里暗里的竞争,仅仅出于孩子们单纯的好胜心,他们也会把升旗看作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那里得到出色评价的标志。但《今天我是升旗手》却更高地赋于“升旗”以一种梦想性质,一种心灵和生命的性质。并且以此成为这个成长故事的起点和内核。也许你可以不看重作品中讲述的那些有趣的细节是否符合常态,但是你却会非常关切,一个十二岁的男孩,是否能够在今天的学校和家庭,今天的社会氛围下,完成他的那个浪漫而瑰丽的梦想,完成他的心灵和生命的需要。显然作者对肖晓是充满了信心的,她的笔触随时都在捕捉肖晓少年生命中瞬间的辉煌点,并将它们连结起来,构成他的“成长”奇迹。按照我们通常理解,成长来源于教育。但是肖晓却并非按照教育的要求,走向成长之路的。作者比较巧妙地修改了人们习惯的观念,将肖晓的成长放在一种主动的自然的状态下加以表现。少年灵气,少年志气,少年英气,这些都属于十二岁孩子肖晓与生俱有的生命因素,只不过借助于“升旗”这个特定的行为方式,而成为外在化的表现。惟其如此,作者在肖晓追求“升旗手”的过程中,暗暗写出了“教育”与“成长”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虽然写得不那么尖锐,但它时时伴随着肖晓,并且影响着肖晓。读《今天我是升旗手》,应该能够读出孩子的生命个性及其发展需求与教育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问一问,做个“升旗手”怎么就这样艰难曲折,就这样需要为之艰苦奋斗?不过作者出于她的美好意愿,是不会在这部小说里给肖晓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布上阴影的,一切都按照理想的逻辑发展下去,一切都明朗,积极,健康,快乐,因为作者有充分的理由,要让这个“我本英雄”的少年生命,在这个季节里灿烂地开放。

看黄蓓佳这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我们的目光还要稍稍延伸到90年代少年儿童问题上。不用说,整个社会都在为独生子女的成长忧心忡忡。这里面最没把握的就是少年儿童人格的培养。我的直感,《今天我是升旗手》就是敏感于这个共同关心的热点而写作的。小说里重点提出了男孩子在他们成长最关键的少年时期,需要什么,他们身上最可宝贵的是什么,以及怎样根据他们的需要保护他们的宝贵特点,进而发展他们的人格。于是,通过男孩肖晓,一些值得我们重视和探讨的概念从故事当中显现出来,诸如忠诚,正直,勇气,宽爱,大度,热情等等,虽然这些概念都比较大,但它们具体到一个将要告别少年时代的男孩子身上,仍然是活生生地带着生命的体温和质感内容的。关键之点即在于,我们这个时代长大的孩子,要想改变他们作为独生子女的自私冷漠懦弱狭隘等等让人担心的人格障碍,就需要从生命的元素中培养那些健壮的因子,并且努力促使它生长起来,长成能够承担未来生活的一棵大树。《今天我是升旗手》作为成长故事的意义,也就在这里吧。

三年前评论家曾经热情向读者推荐《我要做好孩子》,那么作为一部给予我们以生命鼓舞的小说,我也要在这里向大家推荐黄蓓佳的新作《今天我是升旗手》。

爱的呼唤和礼赞

□黄毓璜

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刚由江苏少儿社出版,我便收到赠书。确切说是“代收”,扉页上写着:

黄豆:

等你会认字了,随便翻翻吧。

黄蓓佳阿姨99.5.6

黄豆是我的六岁半的孙儿。几年来,熟识情况的朋友都认为我对孙子的施爱有点“过分”,蓓佳在少数能够认可者之列。对孩子们的挚爱原是她的一个情结,这份提前馈赠的礼物,因而很能够让我感受真实和分量。不能预计,四、五年以后,孩子会怎样来读这部书,但,我自己用整整一天时间一气读完,确实被流布全篇的真情挚爱深深打动了。

小主人公肖晓便很可以说是一个富于爱心的精灵。这个向往崇高的孩子想当一回学校升旗手的素朴心愿,对于情节铺排和长篇整体构筑的意义是显在的,他的心愿跟庄严、神圣、祖国、荣光诸多题义的内在系结是可以触摸的,它本身就体现为对生活、理想的一种无法割舍的爱恋和倾慕也不难理喻。然而,在作家的创造意识里,当一次升旗手的追求,只是文本为故事演化埋设的“因由”和“契机”,那个心愿在几经挫折后的实现,与其说是肖晓的最终遂愿,不如说是作家对他笔下主人公的最高奖赏——长篇着力表现的奖赏获得者的“动人事迹”,当那些“事迹”得到真实、生动的展示,一颗纯朴、真诚的爱心便伴同稚气、挟带性格活泼泼地跳脱而出。

在日常准则和临世态度上,崇尚“男子汉”气度的肖晓那种苛严责己的自尊自爱和对他人宽容友善的体爱,固然得到多方位的表现;作家更借助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特定系结、借助突然发生的变故和偶然遭逢的情境,从孩子独特的方式和充分的可能上,富于层次感地把“爱的主题”推演向纵深。

寻找祝小娜、救助林茜茜的行动,很能见出“高度”地展示着肖晓以及他的同学们的爱心。两次自觉而“自为”的行动都非同一般的好善乐助,不只要克服瞒着两位母亲的困难,而且要勉为其难地坚持依靠自己而不倚助成人。寻、救的过程因而不只呈示了犯难的勇气和周旋的智慧,也激扬开可赞的道义精神和可贵的忘我境界。

亲情之爱得到“深度”照察的,是肖晓跟爸爸的那次透出“军人方式”的谈话,感人至深的是,这个早失母亲而父亲又常年在舰队服职的孩子,始终怀着对父亲的深深理解而把爱的企求埋在心底。面对偶尔回家而又将匆匆离去的父亲关于“要求”的征询,提出的竟是父子一起去吃一餐麦当劳,麦当劳其实非其所好,肖晓只是企盼跟父亲有一次从未有过的两人“一起”吃饭。这是一种令人心酸的爱的呼唤,发自一个刚强少年流淌着脉脉温情的爱心。

比较起来,更加有声有色、见情见义的是长篇关于主人公与那个叫做“孩孩”的小狗的浓墨重彩的描叙。这里包涵了善良的孩子热爱自然生命的天性,更包涵了对山村小友倾心的关爱和偿愿的痴情。作家着意让肖晓的养护孩孩从隐蔽转向公开,使一己的愿望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愿望和一致行动,从而回荡起爱的大波和爱的伟力,正是这大波和伟力的激扬,化解了同学间时有发生的歧见和龃龉,调集了少年心灵的良知,一起为一次爱的奉献尽心尽力。我想,这里应该包涵了作家提挈作品内在意蕴的苦心经营,她把长长的篇幅和重重的笔墨落定在作为“物类”的孩孩身上,无异于向作为它的对应体的“人”作出“类”的启示和推衍:人类需要友善的真情,需要道义的帮扶和爱心的滋润。

应该指出,《今天我是升旗手》关涉爱的题旨,不只指向其正向舒张形态,体现为热烈的礼赞;也指向其畸变部位,体现为严峻的警示和回归的呼唤。当下的少年感应于“现代”、置身于“潮流”,就其外部环境接通内心生活的可能性来说,“丰富”和“杂沓”同在,“领受”和“失落”共存;生活的驱动、人生的抉择、时尚的濡染作为推进力和压迫力,播布于社会也播布向学校,作用于成人也作用向少年。长篇《今天我是升旗手》对于爱的畸变的表现,正是这一情状的真切写照和艺术呈示。“名片风波”和“余波”虽然只是发生于少年之间的游戏,却举重若轻地体现着“权力”与“金钱”的指涉,从普泛层面上启示了一种潜在的意识,一种“爱恋”与“憧憬”的浮泛和倾斜。“畸变”的情景在林茜茜、祝小娜两个人物身上表现得集中而到位。前者酷爱学习而沦为学习机器,至于不知学习之外的生活存在;后者迷恋歌星而陷入追逐的狂热,乃至无复它顾而无法自拔。作家对于这种病态的揭示差不多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在这两个形象的塑造上着意实施艺术的强调,诚然服膺着面对“社会”的热忱吁请,同时,也有效地服膺了题旨的突现,使长篇经由多面、多义的融汇,接通繁富的时代内情和丰厚的人生底蕴。

追寻对英雄理解的真谛

□毕磊菁

黄蓓佳新作《今天我是升旗手》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出身军人家庭、崇拜英雄的肖晓,一直想当一回学校的升旗手,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种荣誉的最高象征。但是,这个愿望一直得不到实现,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肖晓和他的同学们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智抓“偷猴贼”,参加“手拉手”活动,帮助“追星族”祝小娜,团结“学习尖子”林茜茜……在这个曲折的过程中,肖晓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终于升华为一种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意识,在临近毕业前,他如愿以偿,在校园里亲手升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黄蓓佳在90年代末的今天,写就这个故事,是深具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主人公肖晓的身上,那种崇拜英雄、精力充沛、奇想迭出的精神特征是当代儿童普遍存在的共性,一旦被过分地夸赞和鼓励,就容易滋长成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本位思想。肖晓独自一人去北京、为做升旗手而抄朋友的作文等行为,无疑是具有这样一种端倪的。而过分柔顺、缺乏主见的儿童性格,又是有违这个时代的发展精神的。黄蓓佳通过肖晓成长历程的描述,实则是在对少年朋友阐发这样的理想:少年朋友,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更多的能为集体、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英雄。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在父亲、老师、同学的帮助之下,肖晓逐步克服着自身的缺点,渐渐地成熟起来,以集体的荣誉为己任,心中想着他人,关怀他人,不再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他的升旗手愿望的最终实现,正体现着作者的一种审美取向:国旗,即一种象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肖晓升起了国旗,也象征着当代儿童终于找到了对英雄理解的真谛,找到了人生意义的最好解答:只有为国家、为民族有所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荣誉之前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

《今天我是升旗手》的故事情节曲折又生动,人物形象富有个性,故事贴近当代儿童生活,生活气息浓郁,涉及到的有关崇拜歌星的“追星族”事件、和贫困山区孩子建立“手拉手”的联谊活动、公园里发生的不良社会现象、学习尖子林茜茜的母亲过分自尊与林茜茜“没有父亲”的事实等等,已经十分丰富而又准确地触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并没有逃避现实,她不轻易地下定论,但是在作品中我们看到:对有损国家集体的行为,作者的态度是鲜明而无情的,而对个人的盲目崇拜等行为,作者的态度就要温和得多,宽容得多。

这部儿童小说的另一个长处就是趣味性强。包郝的为朋友“两肋插刀”,马驭的机灵与小心眼,大杨阳的憨厚与肖晓苦干重活,祝小娜的明星崇拜等细节,都带有儿童特有的天真味道。肖晓与包郝两家阳台上的“空中索道”,小狗孩孩闯入教室后的热闹的场面,都写得十分细致,令人难忘。这一切,使我们在解读肖晓追求的有意义的人生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艺术的快慰和多彩。

理想,在孩子的心中

□金燕玉

“儿童文学体现着一种不寻常的希望。”这是美国黑人作家莱斯特说的。我认为,所谓不寻常应该是理想性。人类的进化并不简单直接地表现为下一代比上一代好或者年幼的比年老的好,但是,人类进化的意愿总是把理想和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和年幼者,正如鲁迅在本世纪初曾经说过的那样:“将来是子孙的时代”,“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今天,到了本世纪末,我们依然可以对未来的世纪说同样的话。正因为儿童与理想联系在一起,所以儿童文学的本质应该是理想主义的,儿童文学应该有理想成份。当然,儿童文学的理想性必须在审美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必须蕴含在血肉饱满、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之中。而最能体现理想的是少年儿童自身,因为“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不平凡的事物”(高尔基)。理想,在孩子的心中,只要儿童文学作家能够深入到儿童的心灵,去寻找,去发现,去理解他们身上固有的向往理想事物的天性,那么,也就找到了最宝贵的理想之根。

黄蓓佳连续出版的两部新作《我要做好孩子》和《今天我是升旗手》正是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成为90年代末的中国儿童文学的优秀之作。在《我要做好孩子》中,黄蓓佳表现出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的艺术素质,把小主人公金铃非常有理想主义的心声——“我要做好孩子”,作为全书的中心话语,贯穿全书,久久回荡在人们的耳边,真是意味深长,余音绕梁,令人震撼和回味,其间深藏着孩子对“多年来不被看重、不被称赞的平淡无奇的生活”的委曲和反抗,深藏着对荣誉、对信任、对不平凡的渴望和向往。《我要做好孩子》的情绪旋律是迫切而焦虑,《今天我是升旗手》同样传达了孩子的心声,而情绪旋律则已变为自豪而自信了。

在《今天我是升旗手》中,金铃已升入初一,只是个次要人物,代之而起的是六年级男生肖晓。在肖晓心目中,升旗手是最崇高的奖赏和荣誉,是英雄,小说极其生动地描述了他以一个孩子的心灵所感觉到的升旗的庄严和肃穆、气势和风采、壮美和神圣。对于肖晓来说,这是一个辉煌的瞬间,是一个最能体现自己少年理想的瞬间,他为它激动,为之心仪,为之追求。这个追求过程是如此地艰巨和复杂,真是一波三折,亦喜亦悲,好坏参半,得失俱有。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被理想激发出来的少年的热情、智慧、力量和创造性,也有伴随而来的盲动、冲动甚至过激出错的举动。黄蓓佳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没有把肖晓想当一个升旗手的理想政治化和拔高,也没有把他实现理想的过程简单化和美化,一切都以孩子为本位,一切都是那样真实可信。

为了当升旗手,肖晓曾经有意去做好事,甚至出现制造事故的不良行为;为了当升旗手,肖晓也曾经同意好朋友为他做作文,结果出现了抄袭事件;为了当升旗手,肖晓还瞒着家人独自离家上北京,造成惊吓家人的失踪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出错,却使肖晓渐渐成长起来,表面的荣誉感转化为内心的责任感,虚荣被真诚代替,他开始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人品更加符合一名升旗手,不再为了当升旗手做好事,而是出于内心的情感自觉自愿地去做好事,他为林茜茜治病而发起筹款,他为动物园去追踪偷猴贼,他为保护环境去办《爱鸟报》,他为淮北的小学生去关心一只小狗。当他终于成为一名升旗手的时候,已不再去向别人炫耀:“他已经长大,他对升旗这件事本身不再怀有从前的兴奋、神秘、热望。当然旗手很光荣,可是只要努力,谁都可以当上,大家都有机会,一切都很平常。”绚烂归于平淡,然而新的理想已经萌生,不再是当升旗手,而是当航空母舰的舰长。理想,永远在肖晓的心中。

其实,又岂止肖晓一个人有理想呢?肖晓周围的同学个个都有理想,虽然他们不如肖晓那样优秀杰出,但各有个性和才能,他们的理想五花八门,甚至在价值取向上不够正确,但如果得到引导,那么,这些理想同样是使他们努力进取、发挥自身潜质的内在驱动力。肖晓的铁哥们,小调皮包郝用自制名片的方式把当“总经理”之类的远大志向表达出来,看似荒唐可笑,实有可取之处,他办的漫画式《爱鸟报》在学校获奖以后,更对自己的美术才能充满自信,要求把他的美术作业放到学校荣誉室展出。肖晓另一个好朋友、矮小的初一生巴顿,竟擅长烹调,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才能和钻研精神,他的理想是将来写出一本厚厚的《巴顿菜谱新编》,尽管因此被“望子成将军”的父亲打骂,他还是向这个方向努力。肖晓的同桌祝小娜是个时装迷、歌迷,她为自己名片设计的头衔是:中国第一名模、世界最上镜小姐,被入选进学校鼓乐队以后,苦学苦练敲铜锣,把耳朵都震得有点背,还觉得光荣无比。只有班里成绩最好的“得奖专业户”林茜茜没有理想,她的理想被死读书扼杀了,她已经变成一个读书机器,除此以外,别无它能。苍白、呆板、冷淡的林茜茜与肖晓等孩子的健康、活跃、热情恰成对比,前者了无生气,一天天枯萎下去,后者生气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他们的如此不同,皆因有无理想之故。通过血肉丰富的孩子形象的对比,黄蓓佳揭示了理想与成长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理想对孩子个性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意义,使得小说的主题没有停留在挖掘孩子理想的层面上,而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审美内涵更为深刻。

这部小说的场景也极为开阔,呈立体式,而不是平面式。在黄蓓佳的笔下,学校生活一点也不枯燥乏味单调,却很丰富热闹有趣,这取决于黄蓓佳善于捕捉、领悟小学生校园生活中富有情趣和意味的片断,也取决于黄蓓佳善于突破校园伸展笔力到家庭、社会等各种生活空间中去。黄蓓佳的叙述不是直线的连续的,而是多头跳跃的。没有连续的前因后果模式发展的完整的故事,只有趣味盎然值得回味的一个个生活片断,形成一个个叙事板块,经过精心提炼和安排,却保持了孩子生活的原汁原味,富有艺术的魅力,又洋溢着孩子世界独特的氛围气息。我们从这部小说中看到了临近世纪末的中国小学校的真实面貌,也看到了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小学生的真实风采。黄蓓佳所奏响的理想之歌将会在少年儿童的心中引起热烈的回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